“匠心传善塑未来”特殊非遗传承者培育计划发布会
2019年6月30日下午,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委员会、广州市越秀区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州市肢残人协会、广州市盲人协会、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广东昱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爱心企业广州启光智造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的“匠心传善塑未来”特殊非遗传承者培育计划发布会在恒源大厦 2 楼非遗博物馆盛大举行。
现场设置非遗文化互动、展示、现场体验摊位,还有传统文化浓厚的节目表演,各项合作非遗项目展示,以及项目启动仪式、爱心企业表彰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有多位非遗大师来到现场,向大家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残疾人就业形式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社会人口众多,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以及用人单位标准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残疾人就业举步维艰,只能靠低保或家庭其他成员微薄的收入度日,在众多残障类型中,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里就业最难、就业情况最差的人群,一旦离开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后,面临的将是“毕业即失业”的窘迫现象,因为自身障碍难以融入社会,导致他们生存压力大、家庭负担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残障人士作为社会参与者,需要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为响应《“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拓宽智力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形式多元化是当下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
非遗传承+助残公益
为了让传统非遗得到传承与发展,不少非遗传承者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而“特殊非遗传承者培育计划”,与各非遗大师工作室合作,联动社会企业通过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开展各类非遗工艺制作培训班,搭建平台对接各个残疾人机构,希望从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非遗手工艺者。通过培训,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扶持他们就业自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完成康复训练,更有尊严的立足于社会。
特殊非遗传承者培育计划,与非遗项目广州灰塑、松桃苗绣、丹霞红豆编织、乞巧节、扒龙舟、广绣、广彩、岭南古琴艺术合作,在发布会现场,广州灰塑、松桃苗绣、丹霞红豆编织、乞巧节、扒龙舟的传承人分别向在场观众介绍各自的非遗项目,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场设置的非遗展示摊位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非遗单位的工作人员为在场参与活动的观众细致讲解和演示手工艺品制作步骤,众人对师傅们的技艺称赞连连。
弘扬中华文化,拓宽心智障碍者就业渠道,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缓解家庭压力,让他们在学习、传承技艺中完成康复训练。相信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两种“特殊”元素的碰撞,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更丰富的元素,是解决非遗传承人后继乏力问题的契机,也为探索残疾人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的三叠纪园区在经过人工治理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更独具文化及艺术建设风格。其内设有的三叠纪博物馆展品数量丰富,动植物种及其他品种类的化石在园区内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
为提高群众对农村供水安全知识的认知度、增强群众参与农村供水事业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养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受广东省水利厅委托,选取群众日常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物件,通过海报、文创产品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 《广东省农村供水条例》内容,面向居民进行宣传普及,形成知法、学法、懂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
-
6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现场直播广州市黄埔区南岗河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报道聚焦南岗河在保安全、重畅通、复生态、提景观、传文脉、促发展的系统性治理举措,生动呈现“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建设成果。